图片 电视经济述评创作论纲_足球彩票软件下载|welcome*

足球彩票软件下载|welcome*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

电视经济述评创作论纲

来源::未知 | 作者:足球彩票软件下载|welcome* | 本文已影响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电视经济宣传与时俱进,以变应变,不断进行着自我调整。一种雏形初成的电视品种--经济述评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从业者的青睐。它凭借着多种电视语言--生动的屏幕形象、记者的现场评说、字幕图表、主持人归纳来阐述经济事实的来龙去脉,展示论据,表明舆论态度。这是一种集经济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

与报纸的言论不同,电视述评的优长是在据事论理上不再象议论文那样通过文字媒介用“三段式”或叙述+议论的手法立论分析,而是调动电视语言和蒙太奇结构,立体地、形象化地举事说理。在电视述评里,“述”不仅仅是叙述事情的过程和原委,还有展现事件本真、调动受众感官参与,暗含情感色彩的功用;“评”也不单单是以文字的形式用事实的理论的材料归纳或演绎,而是既可以直奔主题而去也可以启发点拔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然而,一种初具形态的电视节目样式在走向成熟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传播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目前的电视经济述评只满足于以具象的趣味性迎合观众,“访多谈少”、“重述轻评”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有人甚至认为其“理性传播”的本性正在渐渐迷失。如此种种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电视经济述评究竟应该怎样加强报道力度来为理性思维服务?“理性”的光辉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并最大限度地被受众所接受?“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处理?用丰富的电视语言讲述重要经济政策问题,阐明经济事实的意义,并且拍出情和味来,是电视经济述评节目走向成熟所迈出的有序的一步。

JNTV经济部近年来有意识在经济述评方面加大了创作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两本管理的启示》获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评论类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孪生兄弟缘何两种命运》、《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在山东电视奖评选中夺得三个评论类节目一等奖。认真深入研究电视经济述评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使这一品种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促使电视经济述评能够迅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喜爱和参与,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当重视的课题。本文将结合经济述评的创作体会,就电视经济述评创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电视经济述评的“述”、“议”重点。

先谈一谈新闻述评写作的几个重点。新闻述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作体裁,即材料和观点的结合,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围绕新闻事实,评述事件的意义和是非曲直。它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既可以综合述评,又可一事一议,用来反映国内外重大的经济事件。它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同时,揭示经济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实现纪实与升华的交融,以引导舆论。在写法上,经济述评可以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从几个侧面加以分析印证;也可以先交待各种矛盾,然后层层剖析,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当事件初起或发生转折的时刻,评述者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对一些经济事件加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指明方向。

新闻述评克服了以往新闻作品就事论事,就理说理的浅薄和空泛,通过“述”和“评”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强化评论的客观性和强化报道的理性思辩的双重效果。因此,新闻述评的特性在于理附于事,事附于理,举事说理,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让信息在一个平面上简单重复,或把复杂的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简单化,会造成记者笔下对经济生活报道的单调与贫弱。调查性报道(Investig ative Reporting)和解释性报道(Inteipketive Reporting)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延伸和幅射,日益为受众所接受和欢迎。它们与新闻述评的区别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本质区别仍然存在。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报道不判断是非,只说明情况,让受众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解释性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导致什么结果?解释性报道主观色彩甚少,能够用叙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的,尽可能不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新闻述评侧重于就事论理,揭示意义,需要融入记者的主观论点。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外延交叉的多种节目样式的混杂,会通过电视人逐步摸索实践进行理清。

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媒介。电视经济述评是利用电视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手段,对经济领域里重大而典型的新闻事件进行“表现+论说” 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下这样一个定义,首先强调的是电视经济述评使用的是电视语言,它通过连续的图像画面诉诸视觉让观众感到直接形象,它通过声音(言语、音乐、音响)诉诸听觉,让观众身临其境。正是由于电视语言的这种特性,电视述评对经济事件进行述议的时候,“述”要体现视听语言的复合性,而不能象文字那样只是表达概念,用结构性的推理强化逻辑的力量;“议”出要体现电视集束语言的特点,不能仅仅用解说词和主持人去说理推理。

1、“述”的重点:表现

叙述是对事件原委的陈述术。在电视里叙述事件当然也要符合叙述的基本要素和要求,但必须记住要生动地表现,不要平白的陈述。所谓“表现”,即在述评中对经济事件或人物进行叙述时,要充分发挥电视画面、声音长于写实的特点,考虑到图像的组接性、连续性和运动性,声音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给观众以真实感和纪录感。

如电视评论片《再就业冲击旧观念》说的是几位下岗纺织女经过择业的茫然、失落和困惑,经过转变择业观,又重新确立自强、自信,走上再就业之路的事。在叙述女工A的时候,就用一组连续的镜头,摄取了她跑工厂、跑劳动局、跑熟人要求改换清洁工岗位,另找“体面”工作的画面。片中还大段录制了女工A和厂办主任、劳动局处长、熟人对话的同期声,把新旧两种观念、“要肚皮还是要脸皮”的冲突生动展现出来。又如电视评论片《两本管理的启示》,该片说的是山东水泥厂和济南锅炉厂学习邯郸钢铁厂“倒推成本核算法”,并与国有企业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结合起来的管理办法,促使企业扭亏为盈的典型经验。在叙述“山水”厂一工人上山采石放炮时,摄取了这样一段画面和对话:一工人在作业段面放炮后,将现场的旧包装袋、废纸箱一个个拣起来。记者问:“这还有什么用?”工人:“拿回去卖了就是钱。”记者:“这才值几个钱啊?”工人:“现在我们都背上成本指标了,给厂里省也是给自己省。”紧接着的画面声音是轰的一声炮响,段面矿石飞起,群山回荡炮声,久久不断。这就是直接感受。“表现”所形成的声画直观冲击力让观众看到了推行“两本”管理后,工人们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强化。如果叙述不依据电视媒介的特性进行,不注重“表现”而是概括式的陈述,观众就不会对事实留下深刻印象,就会直接危害到述后议论的生发和结论的归纳。

2、“议”的重点:理性

议论是对事件是非曲直的论说术。在电视里议论除了要符合立论、论证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表达应更具权威性并兼顾到电视说理的生动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具体辩证思维阶段研究的概念是与抽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不相同的。形式逻辑的概念不仅仅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性、个别性及发展变化,这种概念叫抽象概念。辩证逻辑研究的概念是建立在具体同一的基础上的,它结合研究概念的具体内容,包含着差异、矛盾、对立,是复杂多样的辩证统一体,这种概念就叫具体概念或辩证概念。我认为,理性的至上形态应该是这种辩证概念的抽取,这既是思维对万物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介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要求的一种理性表达形态。

《两本管理的启示》确立的论点是:党的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能够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本片在说理时,没有只讲政治优势的作用,也没有撇开政治优势片面褒扬“成本倒推法”,而是从国情、厂情出发,着眼于市场机制下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怎么做、怎么发挥好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又应该怎样适应变化了的经营机制亦应给予分析。本片通过厂长、工人、党校教授、客户、家属、政府官员和主持人的访谈,展示了这种辩证概念的丰富性;又通过两家企业的融合总结了“人本成本”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正是论说的丰富性、辩证性才体现了大理性,也避免了主持人一味说教或画外音一味解说的枯燥单一性。关于评述中的理性,下面还要谈到。

二、构筑理性框架,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

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在电视述评中,事件往往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而其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会更加明显。因此构筑理性框架,不但可以把记者的思维引向深刻,把记者的目光引向深邃,而且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从而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行合理引导。

1、“寓虚于实”--含而不露的思想性。

“虚”指观点,“实”即事实。“寓虚于实”这种说理方法并不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寓道理、见解、思想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途述之中。电视述评的思想高度和教化意义不一定要通过理性的引伸和哲理的思辩来完成,只要选材得当,角度巧妙,以叙代议同样有“不著一词,入木三分”的效果。

《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开始讲述了一名下岗女工要求辞掉在胜利石油大厦“伺候人”的活儿,接着记者在一家商城现场采访,另一位下岗职工时她一再向记者强调,只是临时帮忙;还有一位下岗职工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还是脸皮比肚皮值钱。”--公司经理的一句话点出了在旧观念的束缚下,下岗女工没有出路的主观原因。然后,该片转向一位在济南开美发厅的南方人进行采访的镜头,他说:“我们来济南,掏下水道的都有。”“只要能靠自己的劳动挣到钱,没有职业高低之分”两相对比,揭出下岗职工“等、靠、要”的旧观念与南方人“有活干就是再就业”的新观念之间的冲突。该片浸透着生活的质感,它以纪实的手法表现出中心议题:观念的转变是再就业工程中首冲的问题。可见,情节本身的思想性在节目中同样具有力量。

寓虚于实的特点是不直接从正面讲道理发议论,而是巧妙地寓论点于论据的具体叙述和对照之中,把思想、见解、论点包含在具体事实的客观叙述和描写之中,让受众自己运用逻辑的思维和记者一起共同得出应有的结论,领悟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这种做法:不在新闻稿中加进一点言论,不对我们所报道的事情作一些引伸,不在叙事过程中加进一些拔高的道理,似乎就不足以显示出思想性和指导性。殊不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以家庭为主要收视场景的特点决定了生硬说教是不能奏效的。观众追求的是可视性,这就要求理性同时要用可视性的电视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将论证过程隐含于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可以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使受众由被动受教育转到主动观察思考。

2、强化分析手段,实现由事到理的过渡。

用事实去参与理论,必须走过一座“桥”:从事实中抽象出理论观点,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就要用理论的目光从事实中找出“道理”来。

现在有许多述评节目,在分析手段的运用上显得粗糙和僵化。该升华主题提炼观点时,有些记者却力图用客观事实或采访之口来说话,弱化了新闻述评本身所具有的分析手段的力量,这是导致述评节目出现“以叙代议”现象的内在原因之一。记者迷恋对事物本身逻辑的追求,只会使电视述评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从而导致整个节目偏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电视经济述评与一般电视经济新闻不同,它不象有的新闻那样靠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交代,也不讲究用描写场面吸引受众,主要依靠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把事实性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电视述评需要对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并把它充分地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以理服人。

六集系列理论专题片《人本成本--企业成功之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论理层层深入。首先,它将济南轻工化学总厂当作手术台上的麻雀进行层层解剖,寻找它亏损的原因;然后通过山东水泥厂的管理实例,突出“好班子能带出好队伍”的主题思想。第三集的背景过渡到济南锅炉厂,这个厂注重调动工人主人翁意识的能动性,然后完成“人本是成本之本”的论述。第四集讲述山东水泥厂实行成本控制,使指标落实到企业各个岗位,各个职工,给人以“抓成本就是抓牛鼻子”的启示。第五集动用济南锅炉厂的实例说明“以人本降成本”的道理。最后把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主题思想得到提炼,即“把人本管理融入成本管理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从大的论证结构看,是演绎,但每集里又都有归纳,每集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严密,每集内部的脉络也十分清晰。除了编导的大逻辑意识,主持人的点评承转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需要“发言”时就发言,该长就长,当短则短。虽然主持人的话不是太多,虽然述多于评,但是评重于述,只要有份量,理性就会闪射出光辉。

电视经济述评的创作灵魂,就是要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经济典型的事实,把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理论油”榨出来。

3、多方论证,增强电视经济述评的思辩性。

所谓多方论证就是指主持人、政府官员和专家、当事人等多方参与评论经济典型事实的特征。它既包括主持人的主体论证,也包括专家、官员、群众的客体论证。三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述评任务。

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主持人的论证是起主导作用的,其功效是起到提示论题、开掘述评深度和归纳总结论点。《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一开始采访了几个下岗职工,记者发现职工下岗后并非没有就业门路,而是他们想找一个“舒服”的岗位。接着画面便转换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对此进行了一番言辞犀利的评论:“不愿伺候人,不愿当个体户,不愿进私营企业,这一系列的‘不’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还是在用旧的择业观面对新的选择,其结果只能是离再就业越来越远......”。这种点评不但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同时还会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述评中政府官员和专家的论证则成为决定述评高度的标尺。如记者采访山东省再就业办公室负责人时,这位官员说:“在济南这样一个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是不难的,关键是下岗职工的观念没转变。找工作离家远不行,没公费医疗不行,工作脏累差不行,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老脑筋。可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观念要变喽。 ”几句话便挖出了旧观念的根源,可谓片言居要、发聋震聩。

JNTV经济部近年来还尝试了在专题片结束前加一个5分钟的小话题节目,或在专题片前加一个阐释的话题引子。如在《资产重组1+1>2》的开篇便邀请了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所长用通俗而专业的话语、例子解释1+1>2的数论涵义和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既普及了经济学知识,也使论证更具指导性和权威性。

另外,当事人论证是论证必要、有益的补充。如《更新择业观,

培养新技能》纪录了一位劳工科长下岗后卖包子总躲着人,后来逐步转变观念的事,这位劳工科长说:“多数人都在重新寻找自身价值,我觉得只要观念转变了,适应市场了,你就能够走出这一步去。”现身说法给人的启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三、调动电视手段,填充感性血肉。

美国CBS广播公司有一则关于电视新闻价值判断的名言叫做“可视的故事+硬碰硬的新闻”,从相当程度以上体现出“可视性”是电视新闻价值判别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在。当今时代,受众对频道的转换日益频繁,用“可视性”唤起民众的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受众总是宁愿相信事实,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事实做出分析、判断,而不愿接受空洞的议论。同时,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更是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因此,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为理性“骨骼”填充感性血肉,不但可以增强“可视性”,而且能够把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通俗化,从而使受众不仅接受事实,而且能够理解观点。

1、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这个“点”指的是具体的,客观发生的经济新闻事件,或者是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能够以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将观众引入相应的主题。

一个事实,究竟撷取哪一部分,要以能表现立论思想为转移,同一事实从不同角度叙述,往往显现不同的意义。因此要顺着说理的方向选择合理的叙事角度。为强化说理所配置的材料应分清主次并突出材料间的联系点。

在《抓大放小的启示》一片中,记者在抓大上,选择中国轻骑集团作为佐证。由于其发展速度在国内同行业领先,97年济南轻骑B股的发行又具有典型意义,且在实行银企业联手中,中国轻骑集团更受益匪浅。于是选择“轻骑”作为政府资助其低成本膨胀,走大集团、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路子的典型,此为“抓大”;在放小上,则选择全国闻名的股份制改造颇有成绩也颇有争议的山东省诸城市为典型,并就“放小 ”是不是实行私有化进行一番争论。很明显,上述两例事实都是经过编导深思熟虑才选取的,论证角度也是新颖的。

2、横向联系与比较,纵向牵连与把握。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相互间的粘连。展现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则需要纵向的历史背景资料,分析过去的事件有助于把握当前事件的深层涵义。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进一步深化主题的需要。一般的报道使用背景材料侧重补充说明,而电视经济述评则是用来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它侧重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为百姓解惑。

《伟大实践二十年》是JNTV经济部制作的大型政论片,它运用了横向联系和纵向把握。该片从尘封的报刊资料中寻找到二十年前关于真理问题标准大讨论的遗迹,人们的思想开始接受春风沐浴,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破题,对外开放搞活,第三产业篷勃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横向联系比较,说明实践标准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以展望明天来结尾。整体来看,该片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很好地把握了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为主题的深化,内容的丰满提供了条件。

2、宏观角度作指导,微观事实为佐证。

以宏观角度对事实进行再认识,是经济述评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必要之路。当代经济领域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事件进行宏观上的观照,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经验。在介绍事物后概括时,融入记者的评论,然后又用微观事实佐证,使个案凸现。这种结构使得概述和例证相互结合,宏观与微观相互照应。如《伟大实践二十年》中介绍第三产业的发展时,选取济南市北园路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迅速崛起,形成“隆起带”的事实,说明了该市第三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进步。

3、数据证实

数据对于事件形象的抽象化传达,具有严谨、翔实的说明力。数字的威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并可勾勒出整体的面貌,使数字本身成为形象。如《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在叙述下岗职工就业不成时,提供了一个南方打工族占领济南市服务行业的数字:“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在济南就业的南方打工者保守的估计也有5万人,&127;而这个数字相当于济南市所有下岗职工的一半。”这个数字说明了济南下岗职工并非全因就业无门而待岗,与南方人相比,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数字在述评中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它是使微观和感性走向宏观和理性的桥梁。

四、感性与理性互相交融,激活电视经济述评的生命力。

打个比方。一个建筑要有材料,有结构,整个建筑还要有设计。观点和材料隔绝了,就象工厂的车间和原料离得很远,甚至中间隔了一道墙一样。这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叙评结合的重要性。成功的述评应包含三种语言成分--客观叙述、带倾向性叙述和议论。在叙述中逐渐出现主观色彩,到最后提出鲜明的观点,或先提出观点,再夹叙夹议,这是述评的大致轮廓。

1、评与述有机结合,事与理水乳相融。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叙事论理,事理交融,这是电视述评的显著特点。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或评述脱节,将评与述写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形成两张皮,这样不可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处理述与评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深入地分析事实,找出其中蕴含的“理”,再采取以具体材料入手,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用观点统帅材料,又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发挥,边述边评,讲清道理。

《抓大放小的启示》从济南入手,首先点出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缺钱,而国家该把钱投给谁呢?这又是难以抉择的问题。“满把全抓等于一把不抓”,这句形象的话亮出了记者的观点。“从平均用力到重点突破”切入到主题上来,即要“抓大”。当小鸭集团从银行那里得到一笔宝贵的发展资金时,主持人的话评论得当:“银企联手是济南市在组建企业集团后,遇到资金困难时采取的一个措施。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为优势企业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从而使得一些大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其实,这就是一事一议。

在电视述评中,事和理要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述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

电视经济述评怎样才能具有雄辩的、令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和论辩力?经济述评的深奥内涵如何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如何让经济节目更贴近受众,让受众主动思考并接受观点?王夫之说:“是与非奚准乎?理也、事也、情也。”

随着传媒的日益大众化,新闻事件是否具有人情味,贴近性已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关注老百姓的身边事,从受众容易产生共鸣的细节入手阐释重大社会问题,这种手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传播者所认同。《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片就通过鲜活的事例,表现下岗女工寻找职业的急迫感以及对新职业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变化,显示了她们挣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羁绊,走向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喜悦。该片整个过程贯彻着一种人文精神,并给人以最大的关怀。受众跟随编导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以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不管是调动电视手段来增强可看性,还是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以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和思考能力,最终追求的都是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或者说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3、系统思维方式:

苏若舟先生在《新闻采编与思维法》一书中建议深度报道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归到综合上来。”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综合控制分析,使每一个分析的结果又反馈到综合之中,分析与综合彼此渗透,同步协调。

在实践中,系统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将经济信息组成条理分明、互相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换句话说,把“乌合之众”变为队伍整齐的“战斗大军”,而且能够将述与评更好地结合起来,起到1+1>2的整体性功能。

开拓思维空间,疏理思维方式。让思维打上时代烙印,并蕴含科学精神既是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跨世纪记者应该有的看家本领。


足球彩票软件下载|welcome*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流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

流媒体技术与传统广播

关键词: 流媒体 广播媒体 网络媒体 生存 [摘要]: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